来源:admin收藏
2024-08-30 12:01:49
加拿大预测2.8网站在线飞飞
气候行动|韧性城市建设⑤:亟待开展城市生命通道建设🏆加拿大预测2.8网站在线飞飞🏆直播🏆结果🏆算法🏆分析🏆走势查询服务🏆十年信誉🏆 城市是避灾之所,也是孕灾之地。救援期间,人群撤离和救援人员路径,可谓城市的“生命通道”。灾害救援黄金时段,节约每一分钟都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,安全可靠的“生命通道”至关重要。 2023年8月,长沙街头,等待过马路的人。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当下城市“生命通道”的突出问题 1、应急交通规划暂无国家层面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、管理体制、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标准。 当前各城市依托现有道路资源,选择适宜道路进行强化与整顿,以充当应急救援交通体系,但并未呼应以下两方面需求: 一方面,为保障灾后通行能力,“生命通道”涵盖三大类别,即紧急避难、紧急疏散和紧急救援通道,承载着非常态的临时行为,相比平时有着完全不同的功能、流向、特征和尺度。另一方面,即便单灾种防灾已积累成熟经验,但不同种类灾害,对避难、疏散和救援路线可能提出不同要求。城市生命通道建设亟待通盘考虑和权威指引。 2、欠缺风险意识,忽略关键节点,可能导致应急通道失灵,造成重大损失。 就紧急救援通道而言,涉及城市内部救援及外部驰援,经行路线以交通干道和城市快速路为主。路线中的桥梁、隧道,城市的出入口和城市组团的衔接通道是关键。就人员紧急避难和疏散通道而言,关键节点更大可能分布于楼宇内外和社区周边。建筑内部逃生通道被杂物堵塞、逃生通道出口被锁闭、防火门失效、全封闭防盗窗未设逃生口等,都可能导致人员紧急撤离失败,造成人员伤亡。 3、高风险情境下,对城市灾害的新问题与新挑战预备不足,无法在突发情况下开辟生命通道,挽救损失。 气候变化背景下,极端气候事件以不可预测方式频繁出现。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中,地铁隧道灌水,地铁5号线列车受困,最终导致14名乘客死亡。这格外触目惊心,人们无比信赖的地铁,竟成为危险的所在。地铁运营方全无准备,疏散与救援不力,造成巨大损失。这为不确定性高企背景之下的城市应急敲响警钟。 2021年7月,郑州。澎湃新闻记者 伍惠源 图 中国快速城市化已持续30年,城市中早年建成的高密度建筑逐渐老化,灾害发生时,生命通道能否得到保障?2020年元旦,重庆加州花园一栋30层住宅楼发生火灾。这是建成于1990年代的大型居住小区,大火很快从2层烧到楼顶,因车辆占道停放和小区内设路障,消防救援近在眼前却无法施救,所幸住户全部疏散下楼,未造成伤亡。大批量建成的高密度高层建筑接近设计寿命时,城市也进入气候灾害高风险时期。如何保障灾害发生之时,生命通道的畅通和安全?这是中国城市需要直面的新问题。 4、就城市生命通道而言,重视工程措施,轻视非工程手段;就应急救灾而言,重视自上而下的救援,忽略全民应急避灾能力提升和民间力量培育。 提及城市生命通道建设,多关注道路和设施建设的工程性措施。提及应急救灾,多着眼于灾害发生后自上而下的救援和应对。相对忽视防灾管理、物资保障和居住者演练,未能着力支持民间应急救援力量。这将导致社会推动力的缺乏。2022年夏季,重庆应对异常热浪与山火期间,市民迸发出高涨保卫家园抗灾抢险热情,足以证明民间应急力量的重要性。 对城市“生命通道”建设的建议 1、出台最高层级国家减灾基本法,推出地方防灾救灾相关法律,对城市生命通道建设提出具体的技术标准和依据。 既有城市规划体系中,一般只提出防灾减灾总体要求,尚无城市生命通道规划具体技术标准和依据;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中,仅对应急交通提出“快速反应、迅速控制、有序疏散、救灾物质和人员及时安全送达、医疗队伍及时抵达现场”等总体要求。 中国当前灾害管理政出多门,不利于指挥和协调,难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。有待出台国家层面的减灾基本法,出台城市层面的防灾救灾相关法律,以推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以及生命通道规划建设的进程。开展具体操作层面的城市生命通道规划编制技术和方法研究,形成相关技术规范,以引导建成安全、可靠、完善的城市生命通道。 2、识别城市生命通道上的节点,时时检查、纠错和补齐短板。 为确保应急状态下,救援人员与物资快速安全抵达,被困人员安全有序撤离,城市生命通道必须具有时效性、安全性和容错性。 由此,生命通道必须贯通成网,即使部分路径堵塞,也可迂回到达目的地。对救援通道而言,检查并提升各个节点的可靠度,对桥梁、隧道和高速公路重点防灾,提升设防标准,布局在安全地带;为城市在每个方向设置多个出入口;街道狭窄的老城区面临巨大风险,旧城改造时,应尽量增辟干道、拓宽路面、打通断头路,形成网络状道路系统。就人员撤离通道而言,应由相关部门检查并鼓励市民检查和报告、清除一切障碍物,提供醒目标记和疏散撤离路线引导;应避免两侧建筑物倒塌而堵塞道路,也应避开易燃建筑和火灾隐患区域;也应考虑到可能的夜间撤离,提供充分照明和提示,引导人们安全有序到达紧急避难场所,随后转移到临时避难场所。 3、向不同城市学习经验教训,提升对新灾害挑战的应对能力,为多种灾害情景下的生命通道提供预案和演练。 气候变化背景下,城市进入高风险时期。快速城市化持续数十年,城市向外扩张的同时,也大量利用地下空间,并向上延伸。灾害来临时,如何为地下公共空间开辟生命通道?如果是高楼林立的城区、工业区或危险物仓储区,如何开辟生命通道并保障其畅通高效?城市需要从自身经历的每一次灾害中吸取教训,提升安全韧性;更需要从其他城市学习经验,以让自己做好准备。提升对新灾害挑战的应对能力,为多种灾害情景下的生命通道提供预案和演练,是至关重要的。 4、城市生命通道,化被动刚性应对,为主动韧性应对;从编一本市民安全手册,到编一部城市应急救援和逃生规划。 如前所述,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,可让城市生命通道建设事半功倍。规划是前瞻性的综合解决方案,效用远超过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如果能着手编制一部城市应急救援与逃生规划,会把被动刚性应对转化为主动韧性应对。 这可以将编一本市民安全手册作为起点。手册中列明城市中各种可能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,不同社区生命通道和避难场地列在其中。手册提供给各个单位、街道、小区、楼宇和家庭。编写手册的过程,是公众参与的过程。社区应急经验和撤离路线,都需要对社区情况最熟悉的居民和组织提供。编写和分发手册,也是推动全员应急意识和能力提供的机会。 (说明:本文提及的国际实践,都已在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引介;相关建议和启发,也已在多篇政策建议中提交)
查看所有评论